近日,2025 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总决赛在上海收官,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子在“陆空联合保障运输赛”中斩获全国二等奖。

该赛事由多部门联合指导,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主办,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旨在提升青少年国防教育素养。作为公益性赛事,设五大赛项,吸引了106 所院校291支队伍参赛,总决赛由上海市相关部门承办。
在我校宣传部的支持下,作为我校首次参赛的队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参赛团队从筹备阶段便深度贯彻“赛学教融合” 理念,将竞赛挑战转化为实践育人的生动课堂。团队自2025年7月启动备赛,团队成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郝一鸣、王杰、符琪昊、陈明同学及计算机学院黄祥林、董江同学主动放弃暑假休息,在人工智能专业教师的全程指导下,每日投入10小时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了从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的深度转化。

为突破无人机核心技术壁垒,团队科学构建“分工协作 + 闭环迭代” 模式:划分软件开发、硬件设计、飞行测试 3 个专项小组,形成 “设计—迭代—验证”的工作闭环 。在硬件端,团队自主设计电路板,创新采用碳纤维复合骨架(重量较商业机型减轻 15%),并搭载自主研发的双冗余飞控系统,成功解决了自制设备稳定性差、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难等关键问题;软件端独立编写飞控程序,最终使无人机在 1.5m/s 风速环境下仍能实现±2°的姿态控制精度,顺利完成比赛运输任务。
面对经费预算有限的现实挑战,团队以“实践赋能”为导向,通过拆解旧无人机获取可用部件、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元器件、手工焊接关键电路等方式降本增效,最终仅以 1/3 商业方案的成本,实现了与品牌无人机相当的性能指标。这种“从 0 到 1”的自制自研过程,不仅让学生的工程思维、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其创新成果还吸引了多家新闻媒体关注,团队成员接受现场采访,生动展现了我校“赛学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价值。

此次获奖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赛学教融合”理念与人才培养方针的成果体现。学院负责人表示,将以赛为纽带,构建“赛事—能力—课程”良性循环,组织学生参与高水平赛事“以赛促学”,梳理竞赛成果融入课程“以赛促教”,为智能无人系统领域培养更多国防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供稿
责编:李金玲 罗雨佳 审核:舒彤 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