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刘祥丽老师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持续的教改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担当与风采。她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育人,为学生成长成才和专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其事迹具有鲜明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刘祥丽,中共党员,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现任教工二支部书记。自2003年7月加入九江学院以来,已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二十二载。她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仁爱奉献之心投身教学与育人工作,深受学生爱戴、同行尊敬和领导认可。
课程筑基:精研教学,打造一流课程群
刘祥丽主讲的《化工原理Ⅰ》课程成绩优异,成功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江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以及校级智慧课程。此外,她主讲的《化工过程模拟》也获批校级校企合作课程,为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提供了有益探索。

在科研与教学项目方面,她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两项、校级教改课题一项,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并参与国家级和省级教学与科研项目多项。同时,她屡获教学荣誉:2025年荣获第五届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二等奖,2024年获第四届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三等奖,2015年获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2014年获江西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组三等奖,2013年获江西省高校首届微课比赛三等奖,2010年获江西省“曙光杯”教学比赛三等奖。
刘老师先后荣获九江学院“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获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创新赋能:多元教学,激发学子成才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刘祥丽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融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校企合作与智慧课程建设,始终走在教育教学创新前沿。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案例,在《化工原理Ⅰ》《化工原理Ⅱ》《化工过程模拟》《化工设计》等多门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离心泵”教学中,她通过整合工作原理、安装条件、运维要求及九江自来水厂长江泵站实际工程设计案例,使学生不仅深入理解知识,更显著增强了学习动力与就业竞争力。
她的教学形式灵活,方法得当。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她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以及紧密联系工程实践的教学内容,激发了众多学生对化工专业的兴趣与热爱,授课班级90%以上的学生选择该课程作为考研初试科目。在考研备战过程中,她主动承担起《化工原理》专业课义务辅导工作,连续二十年不间断地为学生答疑解惑,甚至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核对真题答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考研录取率常年保持在40%左右,众多学生考取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化工知名高校。
竞赛领航:砥砺前行,培育实践新力量
自2019年起,刘祥丽积极推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全员参与全国化工设计竞赛。面对长达半年的赛程以及任务繁重、指导强度大的多重挑战,她迎难而上,推动参赛队伍从2018年的仅1支增长至2025年的20支。逐年增加的参赛规模也带来了巨大的指导工作量,作为教练组组长和核心指导教师,她与团队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及暑假,持续为学生提供系统、深入的全方位指导,内容包括工艺流程设计与模拟、反应与分离单元优化、节能环保升级、全厂设备设计与选型等关键技术环节,并协助学生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说明书等文档材料,多次组织模拟答辩演练。
由于竞赛难度大、周期长,个别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刘老师还格外注重心理疏导,及时给予关怀和鼓励,帮助学生增强信心、缓解压力,始终保持良好的备赛状态。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师生共同努力结出硕果——自2021年以来,团队连续四年荣获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此外还获得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三等奖49项,以及华中赛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随着竞赛成绩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因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实操能力备受用人单位青睐,赢得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

刘祥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她不仅在教学改革、竞赛指导等方面成效显著,更以仁爱之心关爱学生成长,以敬业精神投身专业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化工人才作出了贡献。她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是九江学院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
化学化工学院 人事处供稿
责编:李金玲 审核:占昌朝 张杨帆 汪浩